附小有这样一位校友:他曾和毛泽东主席同窗,后在一师附小任教,并与蔡和森、毛泽东共同创办“新民学会”,他就是萧三。本学期的国旗下微活动中,我校四个中队为同学们讲述了名人校友萧三的传奇故事。
革命一生,诗一生
萧三是革命家,也是位有国际影响力的诗人。三(2)中队以萧三出众的文学才华为主题,为同学们讲述了这位革命诗人的一生。
1939年初春,萧三经共产国际的批准,从莫斯科秘密回到延安。萧三在延安期间经常有新诗问世,毛泽东总是认真阅读,有时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。一首《梅花》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赏,自此之后,萧三的新诗作越来越多。
他将俄罗斯歌曲《同志们,勇敢地前进》翻译为脍炙人口的《光明赞》,这首诗如同一道光,照进了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,鼓舞和激励着一浪又一浪的年轻人奔上革命的光明道路,为自由而奋斗。这段永不消逝的旋律,延续的是无数英烈的初心。
“子弹和刺刀”
三(3)中队讲述了萧三用诗歌和文字为“子弹和刺刀”,巧妙地与敌人战斗的革命生涯。
1918年,萧三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,思想越发进步。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后,萧三写文章投稿给《湘江评论》,开始用文字作武器,投身革命。1920年至1924年期间,他先后在法国、苏联留学,学习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,重新翻译了《国际歌》,唤醒更多的劳苦大众投身中国革命。
在毛主席的鼓励下,他创刊了《新诗歌》。后来,萧三回忆毛主席的往事,先后发表了《大革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》、《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》等文章,并创作了大量歌颂革命的诗歌,向全世界宣传毛泽东思想、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。
萧三为了革命而笔耕不辍的一生,体现的正是湖湘学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和责任心,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恰同学少年
“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”二(1)中队的小小队员们讲述了青年萧三与毛泽东在求学时的动人故事。萧三是毛主席在读书时期非常要好的朋友,两人曾形影不离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他们经常到隔河相望的岳麓山,早晨迎着朝霞爬山,锻炼完身体后一起看书、读报和探讨各种问题。他们还经常结伴到湘江游泳,在橘子洲头的沙滩上晒太阳、吟诗作文,一起度过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。
如今,湘江之水依旧奔流不息,新民学会的旧址依然在荆楚故地见证风霜雪雨。眺目而望,仿佛还能看到昔日中流击水的同学少年。
半个世纪的友谊
在毛泽东的诸多老朋友中,萧三尤为特殊:小学同学,中学同窗共砚;工作后,早期一起参加革命活动,中期在延安共度艰苦岁月。二(2)中队的队员们则分角色演绎故事,重现了毛泽东与萧三当年的深厚情谊。
1910年,毛泽东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,与萧三成为同窗。因为一本《世界英雄豪杰传》,毛泽东与萧三结缘。萧三出上联"目旁是贵,瞆眼不会识贵人”;毛泽东对答如流:“门内有才,闭门岂能纳才子”。因书结缘,两人成为密友。
参加工作后,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,一起商讨社会问题,一同去向杨昌济等老师请教,一同去拜访学者名流。后来,他们还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又一同到北京。这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友谊,真可谓"同窗学友,情深谊长"。
附小学子惊叹于萧三这传奇的一生,被他的故事深深感染着。大家纷纷表示:我们正值“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”的美好年华,应学习校友萧三勤学善思、心系社会的珍贵品质,用最美的姿态书写时代的华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