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一师二附小是一所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的学校,毛泽东、任弼时、何叔衡等数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,留下了光辉的足迹。为了让附小少年更好的了解校史、党史,本学期,我校五个中队利用升旗仪式,讲述了伟人校友何叔衡的英雄事迹。
何叔衡(1876—1935),湖南宁乡人。无产阶级革命家,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,革命英烈。1913年至1914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讲习科,毕业后任教于长沙楚怡学校。1920年秋至1922年冬,协助毛泽东主持一师附小的主事工作。
六(2)中队:湖南一师的“老学生”
六(2)中队的队员通过大量阅读、查找资料,撰写了《湖南一师的“老学生”——何叔衡》的演讲稿。在升旗仪式上,队员们给大家介绍了何叔衡的生平和身份:何叔衡是中国同盟会会员,是中国共产党党员,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检察、司法事业的领导人,是党的首任“大法官”。1935年2月,何叔衡在福建长汀附近被敌人追捕,壮烈牺牲。
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从家乡宁乡来到长沙,并与湖南一师结缘的呢?队员们告诉大家,由于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,思想文化界出现一股尊孔读经、复古倒退的逆流,何叔衡任教的云山学堂也出现了倒退的情况,何叔衡被污蔑为“学匪”“非孝的三无党首领”,他伤心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,决心离开另寻出路。1913年春,已经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。一年后,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他转入一师讲习科一班就读。在一师读书期间何叔衡结识了也在此学校读书的毛泽东,他们互相支持,互相鼓励,共同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,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。何叔衡还与蔡和森、陈章甫、罗学瓒、张昆弟等出类拔萃的同学互相学习,与徐特立、杨昌济,方维夏等德高望重的老师经常来往,这些经历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六(3)中队:在革命紧急关头
中国共产党成立后,于1924年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,但随着国共合作的不断发展,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发生分化,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。在革命紧急关头,何叔衡的选择是什么?他又遇到了什么危险?六(3)中队的队员们继续查阅历史资料,追忆革命历史,探寻先烈足迹。
队员们撰写了《在革命紧急关头》的演讲稿,讲述了在白色恐怖下,何叔衡如何沉着冷静,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,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何叔衡专程回到宁乡,帮助区乡政府整顿农民武装。在1927年5月21日“马日事变”发生时,何叔衡不顾危险,从宁乡立即赶到县城,得知长沙城内情况十分严重,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长沙城后,何叔衡不顾严重的白色恐怖,毅然赶往长沙,到达长沙后,却不幸被捕。
队员们扮演了何叔衡和伪法官,为大家生动形象地表演了一段在审讯时,何叔衡临危不乱、机智勇敢地与伪法官周旋的故事:
何叔衡对伪法官说自己姓张,是个私塾先生,接着他装迂,摇头晃脑一字不漏地背诵起《论语》来。这样的语言使得敌人以为他真的只是一个老学究式的私塾先生,于是,把他从审讯室赶了出去。待反动当局发现这位“私塾先生”就是他们要找的共产党领导何叔衡,急忙全城搜捕时,何叔衡早就走远了。
二(2)中队:风雨登轮出国门
身上征衣杂酒痕,
远游无处不消魂。
此生合是忘家客,
风雨登轮出国门。
二(2)中队的队员们用慷慨激昂的声音,饱含深情地为大家朗诵了何叔衡的这首爱国诗篇。这首诗是何叔衡于1928年6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征程中,有感而发写下的。
队员们感慨道:“52岁的何叔衡已经不再年轻,此时的他居然敢去遥远的异国他乡,居然敢用完全没接触过的俄语学习高深的理论知识,他凭什么拥有这种勇气?”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,二(2)中队的队员通过查阅历史文献,找到了答案:何叔衡的勇气,来自于他对党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;来自于他对知识孜孜不倦的热情和渴望;来自于湖南人“吃得苦、霸得蛮、耐得烦”的精神特质。队员们生动地讲述了何叔衡在白色恐怖下毫不退缩的故事,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把读书、学习知识当作世上最快乐之事的人,虽然在异国遇到了饮食起居和语言上的困难,但他不怕困难,为了学到先进的革命经验,一个单词可以读上几十遍、几百遍甚至上千遍,最终学通了俄语。
二(4)中队:坚守
1933年9月下旬,蒋介石经过精心准备,调集100万军队,决定兵分几路“围剿”中央根据地的红军。这时候,何叔衡因遭到“左”倾的打击和批判,已经被撤销一切职务。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取胜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,红军决定撤离。在这种情况下,留下来意味着九死一生,那么何叔衡的命运又会是怎样?
二(4)中队的队员告诉大家:何叔衡没有得到一同转移的批准,但是积极乐观地为马上转移的同志、朋友准备行装。他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谢觉哉、林伯渠等同志。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,何叔衡在项英、陈毅的领导下,依靠群众,坚持斗争。他们和革命群众一起,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,他们钳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,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,保存了革命的种子,坚守了游击根据地。这些根据地,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。
二(5)中队:何叔衡的家风家世
纵观何叔衡一生的英雄事迹,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位坚持公道公正、朴素正直、勤勉踏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究竟是什么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?带着这样的疑问,二(5)中队的队员开展了以“探寻何叔衡的家风家世”为主题的中队活动,通过查找资料,共同探讨,得出结论。
队员们通过国旗下微活动发言:何叔衡的父亲何少春,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农民,他一生崇尚公平公正,在去世时曾给何叔衡立下遗嘱,特别强调了一定要公道公平。父亲的思想和做法一直影响着何叔衡的一言一行,何叔衡也把公道为人作为座右铭。这种家风代代相传,何叔衡影响和鼓励着他的家人和晚辈,要积极向上,勤勉敬业。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,何叔衡长期与毛泽东同志一起工作、生活,但他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取私利,而是教育子女们勤勉踏实、自食其力。何叔衡对儿子的成长以及为人处世极为关心,他还把自己的人生观跟儿子分享,希望儿子能够明白,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,病痛绝不是时运限定的,都是人自己造成的,鼓励儿子要明白这些道理,踏踏实实做好应该做的事情。信中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,并没有大道理,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,但是字字句句都表现出何叔衡对家人的无限牵挂,以及一个革命者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怀。
在全党全国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,湖南一师二附小的少先队员们通过开展讲好“红色附小”故事系列活动,让附小少年在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感受红色精神,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情怀,汲取奋进力量。
“我们不仅要把英雄的故事讲好,更要将英雄的精神学习好、领悟好、传承好,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,激励自己顽强拼搏、勇往直前!”
——六(2)中队少先队员
“《在革命紧急关头》的故事蕴含着何叔衡情系百姓、牢记使命的责任意识,百折不挠、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。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,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少年力量!”
——六(3)中队少先队员
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。何叔衡是在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,他信仰坚定、视死如归,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,何叔衡跑出了他们那一棒的最好成绩。今天,我们缅怀先烈,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,发扬光荣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,努力跑出我们这一棒的最好成绩。”
——二(4)中队少先队员
在听完故事后,我校少先队员们纷纷表示,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,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信仰,不怕流血,不畏牺牲。作为革命先烈的校友,红色附小的传承人,我们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,以奋斗与担当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。